子工程学院是学校主要理工科学院之一,始于上世纪50年代师专物理系。学院始终瞄准工程技术前沿,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立足南京,辐射长江三角,紧密对接江苏省“1650”现代化产业体系,聚焦人工智能、电子信息、自动化、物理等领域,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

学院现有教职工82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23人,具有博士学位56人,专任教师中博士学位占比86%,硕士研究生导师16人;江苏省“333”第二高层次培养对象1人、省“333”第三高层次培养对象6人,江苏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3人、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4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1人,江苏省江宁区中青年优秀人才1人,国家注册电气工程师1人,江苏省“科技副总”27人。

学院设有物理学( 师范)、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自动化、机器人工程5个本科专业,开设无人机工程、智能装备与系统两个微专业,在校学生1300余人。其中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为江苏省一流专业建设点、江苏省本科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2.0专业建设点,自动化专业为南京市一流专业建设点;学院拥有江苏省“5G+数字化应用”产教融合重点基地、江苏省电子信息技术实践教育中心、南京市电子信息类应用型本科创新人才培养基地等教学平台,学院与西门子、三菱电机、台达、发那科等世界500强企业共建智能制造工程实训中心,与西门子、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应用科技大学获批共建南京市高校“中德智能制造产业学院”。

学院以“人工智能+”为发展主线,围绕“人工智能+机器人、人工智能+无人机、人工智能+智能车、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智能装备,聚焦“智能感知、控制与决策、驱动与集成”三个重点研究方向开展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学院现有电子信息(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控制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工程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拥有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南京市高校重点建设学科“光学工程”、南京市高校重点实验室“激光技术与光通信”、南京市高校重点实验室“光电转换与新能源器件”、南京市高校“机器人+智慧教育”科技创新团队、南京市高校光电功能材料科技创新团队;具有校级高峰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校级重点学科物理学、电气工程(培育)、校级智能信息与电子新技术科技创新团队、校级机器人与智能系统集成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近年来,学院教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纵向项目30余项,科研到账经费4000余万元,发表SCI高水平论文300余篇,出版教材、学术专著10余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0余项、国际专利2项,获江苏省科学技术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市厅级科技奖20余项。

为了深化产教融合,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学院与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三菱电机自动化(中国)有限公司、中达电通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发那科机器人有限公司、南京埃斯顿机器人有限公司、嘉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康尼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南京熊猫电子装备有限公司、南京外国语学校方山分校、南京田家炳高级中学、南京东山外国语学校、南京市江宁高级中学等企业单位和学校建立长期稳定的实践教学合作关系。

学院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近年来,学生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赛、睿抗机器人开发者大赛(RAICOM)、中国工程机器人大赛、江苏省大学生机器人大赛、“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三菱杯”全国大学生电气与自动化大赛、“华夏杯”全国物理教学技能大赛、江苏省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大赛等赛事中获奖250余项,申请并授权专利200多项,获江苏省大学生创新项目10多项。

学院重视对外交流合作,不断提升办学国际化水平。学院与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应用科技大学开展交换生联合培养、学分互认、国际产学合作等,目前已有30多名学生赴德完成交换生课程学习,其中2名学生考取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德国汉诺威大学研究生,1名学生成为华为高级国际通信培训师,并选派20多名青年博士赴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新加坡等世界著名高校访学。

学院始终秉承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坚持产学研结合,深化校企合作,以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和就业岗位要求为依据,以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以专业知识和技能为重点,为社会培养了大批适销对路的高等应用型人才,近三年学生平均就业率98.6%,历届毕业生深受广大用人单位的肯定和欢迎。

学院将进一步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加快教学科研的平台建设,建成具有特色优势的高水平应用型工科学院。